位置:首页 > 考研频道 > 学习经验 > 正文
复习策略:怎样高分拿下2015考研政治?
日期:2014-10-05 13:56

(单词翻译:单击)

第一部分 前言

  与写考研英语的复习攻略不同,在考研政治方面,作为一名工科生,我的底气不大,因为我对政治掌握的知识不多,理解里面的条目也未必正统,或许还会有投机取巧之嫌,而在文科生面前谈论这些显得班门弄斧,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后来想了想,我在政治复习方面的确所花的时间不多,也没有死记硬背,记忆力也不算优秀,但是两次的考试均在75分以上,这似乎证明了我所走的路还是有点靠谱。我的好朋友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题的唯一标准。而一二战复习政治的方法我也未做改变,那么这就催生了我写这个帖子的初衷了。

  首先要说清楚的是,我高中是学化学的(当时的高考模式是3+X),大学读的是化工类工科,在广东读书,从初中到高中都要学习课程量不少的政治科目,而且学得不差。在考研政治备考期间,我采取的复习思考是:通过多看几遍知识点,然后理解,最后用逻辑串起来。我讨厌死记硬背,所以在临近考试看预测卷的时候,我也是把预测题和其答案多看几次,而没有背诵。如果你的一个记忆力很好,或者你习惯了背诵文字的话,那么我有理由相信,你看了我这个帖子后,75分以上会乖乖地跳入你碗中。

  这个帖子里面会涉及一些书目,主要是肖秀荣系列书籍和世纪高教系列政治书籍。我的政治用书不多,这是由于政治大纲解析的出版而决定的。因为政治大纲解析是最为权威而且最为全面的政治复习书,同时也是考研政治命题组命题时的根据,换句话说,考研政治的答案均在这本书里面。所以市面上很多很多的考研政治复习书都是根据这里面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剖析,以及重新排版。因此,大部分的考研政治复习书都是大同小异,选择哪本,按照你的兴趣而决定。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因为感觉到考研政治复习是给你洗脑而讨厌甚至作为你不努力复习的借口的话,我希望你能够成熟一点,不要再向小孩子一样去看待事情。考研政治一般而言相对难不过线,难在考高分而已。下面,我会从考研政治的五个部分分别讨论一下科目特点和复习方法。

  第二部分 马哲

  先从一道看似超纲的变态真题多选题谈起。

  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最新记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

  A.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值 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解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懂得“翻译”题干的内容。【对金钱的“贪欲”】中的“贪”对应的是课本上的【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因此,D正确。这里对金钱的“贪欲”指的是资本家,而不是所有人。因此,B是错误。

  难点在于A和C上。因为A看起来是超纲的知识点,而且看起来似是而非,而C选项导师正确的,可是似乎又与题目无关。这也是考研政治真题的特点和难点之一。

  首先A和C是都涉及到同一个名词:资本。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它是自行增值的价值。如果资本是固定不动的,静止的,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实现自我增值,带来无穷无尽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又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那么C就和题目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A是怎么一回事?(在这里,我假设每个人的语文水平都能够理解【人格化】这个概念。)如果就从课本出发的话,它属于超纲之外可推倒的知识点。因为根据大纲解析说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本质并不是物,而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我们应该也知道,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涉及到生产关系中最基本、决定性的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所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社会中,体现的就是社会权力分配关系。拥有生产资料多的,肯定比拥有少的****力大地位高;拥有生产资料的,肯定比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所分配的权力多,地位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以各种物体体现出来的,包含了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资本家往往是拥有生产资料多的人,也是通过雇佣劳动力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参与资本运作的人群,因此,资本家是一定利益和阶级关系的承担者,或者通俗地说,资本家所到之处,该处就会有资本。故此,资本家就可以算是经济范畴类的人格化,他代表着资本。所以A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是ACD。

  通过这道题,可以总结出考研政治里面关于哲学真题题目的特点:

  (1)表述上:不一定严格按照或者使用书本上的概念,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

  (2)解题上: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的程度;

  (3)理解上:考察考试对选项和题干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这就是说,我们在复习哲学题目的时候,要做到:

  (1)深刻理解马哲的概念和表述,而不是死记硬背里面的文字,要理解内涵。

  比如,对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句话,我们要理解【阶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无产阶级解放了全人类,也就是说,世界上仅剩下无产阶级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的无产阶级了。因为大家都是无产,因此不存在阶级。好比,全地球都剩下女人,那么地球就不存在女人这个概念。

  (2)准确记忆重要的哲学概念,以及哲学内涵。

  比如马哲中【商品】的定义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我们要学会解读它:一个物体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

  ①它是劳动产品,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因此天然的,大自然本身有的,不属于商品。

  ②它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如果不能满足别人需要的物品,就不会发生交换,那所以它也不是商品。

  ③它必须用于交换中。一个物品不交换,不属于商品。

  (3)马哲具有严格的逻辑,因此可以利用逻辑来串联和记忆知识点。

  实际上,当A可以分为B和C。其中B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B是A的自然属性;C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C就是A的社会属性。B和C肯定是对立统一的,A是B和C的统一矛盾体。

  这就好比,人与其它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总是在劳动,并且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会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就是各种的社会关系。

  (4)记忆马哲的晦涩的概念的时候,要善于联系实际。

  我的老朋友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因此这就注定了它本身就是高度的抽象。抽象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还给我们带来了阅读和理解的困难。马克思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不要着急难受,我不是说过认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么?单靠理性认识当然不行,否则就是认识论上不坚持唯物论了。

  所以,遇到难懂的,或者繁杂的概念表示的时候,适当将其和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用逻辑串起来,马哲的背诵和理解就简单多了。

  比如价值的特性有四个: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

  那就可以找个例子来理解:我馋了,去摘苹果吃。

  客观性:我的需要(馋了,想吃苹果)和对象(苹果),过程(爬树等等)以及结果(吃到了苹果)都是具有客观性的;

  主体性:那就是苹果有没有价值,是由我来说了算。我虽然馋了,但是不一定要吃苹果,我可以吃苹果树的叶子。(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我吃苹果和另外一个人吃苹果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我是因为馋了要吃,而另外一个人可能是因为饿了要吃。(不同主体,同一个客观事物的价值也不同,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我馋了,但是我不去摘苹果,那么苹果还是没有价值,只有我去爬树摘了,那么才会发生苹果满足我馋的需要这个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题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个很好理解。假想在一个苹果被认为是万病疗药的社会和年代,和现在相比,就理解了。

  多维性:多维性在于同一个客体,不同主体。比如你叫几个人望着天空,有人想到了孙悟空,有人想到了苍井空。

  (5)对题目的拓展延伸学习很重要。

  和开头的题目一样,其实A和C都是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你平时做题或者阅读延伸比较广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做对。但是鉴于大家复习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大家尽量买一些习题解析详尽而且带有拓展的政治习题书来进行备考。

  第三部分 毛中特和史纲

  我是这样去理解这两个部分的。毛中特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毛中特本身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发展、全面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哲学观点。又因为马哲是科学的(马克思是这么说的),所以毛中特那就肯定是科学的,那么如果犯了错误,如果是制度上的错误,那么一定是回答没有联系中国实际,也就是没有把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教条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如果是人犯错误呢,那么就回答那个人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充分等等。而史纲则是用历史事实来给大家证明,我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以及所制定的战略等等是行得通的,而且走得远走得好的。因此,可以总结出,毛中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探讨,而史纲则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意义。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学习,是最好的。一般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对应着不同时期的党的制度和措施。这之间有着历史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我建议大家是画个时间轴,把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过程结合起来。甚至可以了解一下个人史实,有助于记忆。

  比如,1934年,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和博古就在思考要不要把老毛带上,后来还是觉得带上算了。这一个史实说明什么呢?

  (1)老毛当时在党内地位不高。实际上,在1931年,老毛就曾批评王明等人的“左”倾思想,是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但是遭到了王明等批评和指责。

  (2)1935年开始长征,随后的遵义会议让老毛成为了实际“扛把子”。当时遵义会议批评的博古、李德等人,并“降职”,推崇老毛主张,将老毛增添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老毛和其它两人全权负责红军行动。因此遵义会议解决的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3)当老毛成为“扛把子”的时候,不就意味着遵义会议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么?而且让当时中共回归正常,不就是是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么?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不也就相当于挽救了中国红军,中国革命么?既然是挽救了,当然成为了历史上,中共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且从王明到老毛,不就是中共政治走向成熟么?这样子,就把很多东西就联系起来了。

  (4)看看毛中特那里:王明在党内推行的教条主义、左倾的机会主义路线。那么老毛要反对他,那么肯定反对的是教条主义。1930年1月,王明取得当时的领导权,而同年5月,毛泽东写了《本本主义》。而遵义会议是1935年开的,长征是在1936年10月结束,在1937年,老马闲不住,写了一篇他平生中最满意的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主要是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这里的潜台词是:党的思想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可以推知,遵义会议是没有解决思想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的演示,我们知道不同的时期,中共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历史情况是不同的,中共做出的调整和措施都相应不同,只有把毛中特和史纲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的联系,那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去记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时,这种方法更加给力。

  当然也有记忆的技巧,比如毛中特实际就是中国化的马哲,首先体现的肯定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党的任何政策基本都是马哲方法论的三个重点体现。而史纲则是体现马哲的历史史观,牢牢抓住人民群众这概念。这些大家自己去总结、理顺就好。

  第四部分 思修

  思修我研究不多,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记忆的时候也是靠逻辑。比如课本上把爱国主义的内涵定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乡、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那么接下来有一个爱考的知识点: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可以对应上面的内涵回答。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应故土家乡);爱骨肉同胞(对应民族),爱灿烂文化(对应文化归属感)、爱自己的国家(对应尊严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是前三个的综合。)

  思修还有一个部分是法律。我的建议是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记忆下来就好。

分享到